
萨沙历史上的今天在线股票配资开户
作者:萨沙(原创,谢绝转载) 为什么清朝多次努力推广满语,最后满语还是消失了呢? 八思巴文的例子 早在1269年3月17日,蒙古就推出了八思巴新字。八思巴创造了一套新的蒙古文字,试图统一元朝统治地区的书写系统。然而,这种拼音文字并不成熟,很快就遭到各民族抵制,仅在少量官方文件中使用。随着元朝灭亡,八思巴文彻底成为死文字,再也没人使用。 满语的命运和八思巴文类似。 清朝的满语推广 清朝许多时期,尤其是乾隆时期,都想让国民,至少是旗人,学习满语。各种努力最终都失败了。满语逐渐成为“死语言”,没人再使用。到了清末,连皇帝溥仪也只能说流利的北京话,而几乎不会满语。 溥仪学习过满语多年,但后来用不到,最终只掌握了一些词汇和短句,无法进行完整交流。相比之下,他学英语虽然也不精通,但至少能进行日常对话。他曾跟随庄士敦学习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和一本英文翻译的中国书,年轻时还梦想去欧洲留学,对自己的英语有一定自信。 问题来了:为什么溥仪能保持英语水平,却几乎不用满语? 满语消失的原因 1. 汉语的主导地位与满语的不成熟 汉语和汉字经历了五千年文明积累,是世界上极为成熟的文化载体。相比之下,满语刚出现不久,基础薄弱。 满清入关前,满语只是口头语言,没有文字。后来借鉴蒙古文,才创造了满文书写系统,但问题很多: - 词汇不够丰富 - 语法简单 - 很难表达复杂意思 到了清代中后期,即便是熟练满语的旗人学者,也不得不在满语中夹杂大量汉语词汇,否则难以完整表达思想。 想象一下,如果你会两种语言,一种不够成熟、无法清晰表达,另一种成熟、能准确传达意思,你会选择保留哪一种?答案很明显。 2. 大族群同化小族群 这是世界上普遍现象,小群体往往被大群体吸收。比如一些海外华人夫妻说一口流利北京话,但孩子中文水平很差。原因在于,如果生活在绝大多数人讲英语的环境中,不刻意传授中文,下一代自然会丧失语言能力。三代以后,很可能完全被当地文化同化。 满人进入关内,本身就是小群体,面对汉人数量的绝对优势,100年时间就足以被同化。满语的消失,也是这一历史规律的体现。 总结满语和八思巴文一样,都是“新生文字”难以抵抗成熟语言的冲击;满语的消失既有语言自身不成熟的原因在线股票配资开户,也有大族群同化小族群的社会规律。清朝努力推广满语未果,溥仪不会满语,也只是这一历史趋势的缩影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